“慈善+”2015跨界公益论坛在京举行
人气:471 发表时间:2015-08-08 09:33:54
爱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做致辞
论坛上的圆桌对话。从左至右的嘉宾依次是:新浪公益新媒体传播总监余哲(主持人)、爱佑 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昭华、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、韩靖阿里巴巴社会责任专家明宏伟
论坛上的圆桌对话。从左至右的嘉宾依次是:《福布斯》中文版中编辑周健工(主持人)、爱心衣橱执行总监乔颖、窦瑞刚、李劲、颜志涛
“百万寻找创益家”评选结果公布,三家机构脱颖而出
论坛上的圆桌对话。从左至右的嘉宾依次是:《福布斯》中文版执行主编康健(主持人)、Elliott Donnelley、王兵、徐永光、马军
原标题:“慈善+”2015跨界公益论坛在京举行 跨界融合为“互联网时代”的公益慈善缔造新的契机
2015-05-16国际在线记者(张薇 报道),由爱佑慈善基金会与《福布斯》中文版联合主办的“慈善+”2015跨界公益论坛在北京举行。论坛邀请了爱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、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、芝加哥白沙集团投资基金创始人Elliott Donnelley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马军等来自公益、金融、互联网等各界专业人士,共同探讨跨界融合为“新慈善时代”带来的动力与契机。
中国目前慈善公益事业的状态到底如何?
在论坛上, 《福布斯》中文版调研总监史国伟针对于4月20日发布的“2015福布斯中国慈善榜”进行了诠释。根据榜单显示,榜单中捐赠过亿元的企业家有14位,其中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洪崎、新尚集团的董事长唐立新和大连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分别以3.62亿元、3.45亿元和3.29亿元的现金捐赠总额名列前三位。本次上榜的100位企业家(企业)现金捐赠总额为49.2亿元,为近4年来最高。
史国伟解释说,根据榜单显示,慈善捐款主要来自于有“暴利”之称的房地产行业,其贡献了超过四成的捐款;如果按照净利润的绝对值来看,金融行业的捐赠表现欠佳。此外,互联网行业在慈善中的作用前景可期,其主要潜力在于作为社会化平台的优势,可以提供如“腾讯公益,淘宝公益”这样的捐款平台。
慈善公益的未来趋势之一——“慈善+创投”
与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,慈善公益未来的两大趋势分别为“公益创投”与“互联网公益”。
对于“公益创投”,徐永光解释说,就是对慈善公益的投资,由于这种投资自带一定风险性在美国被称作“风险慈善”,与欧美国家相比,中国的公益创投发展还比较落后。他建议未来能有更多的企业界以及投资界的人士进入公益领域,带来他们的投资理念,这对于NGO的成长、以及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。
据业内人士表示,现阶段中国草根NGO的发展水平不容乐观。爱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认为,过往十年间,基金会蓬勃发展,但是中国很多草根NGO的发展却很难,“大概有70%到80%的NGO一年的运行费用不到5万元,而且缺乏很多的资源,很难有更大的发展,但是作为公益项目的执行机构,他们的存在也不可忽视”。所以,对于解决“筹资难”的问题,“创投”就给了这些草根NGO非常好的生存发展机会。
作为“创投”的被资助方,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、斯科尔社会企业家奖唯一华人获奖者马军,在论坛上分享了其公益项目的经验。其创立的蔚蓝地图APP致力于将污染信息公之于众,引导大家用手机监督、促进环保。他说:“公众拿起这个APP不但可以分享污染企业信息,而且可以@当地的环保局,相当于是“微举报”,包括一批火电钢铁等企业在这一过程,开始对他们的问题做出公开的回应。”但是他也表示,这个公益项目创立之初也面临筹资的挑战:“在中国本土支持公益环保的基金会,实际上还是少之又少的,所以长期以来实际上我们更多地依赖于境外的资金。”
而对于投资的企业来说,也是双赢的结果。协助马军在环保公益项目中获得基金支持的Elliott Donnelley表示,“现在(资助方关注)的投资不在于是能够赚多少钱,而在于增加企业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”。
慈善公益的未来趋势之二——“慈善+移动互联”
对于另一大趋势——“互联网公益”,王兵认为,如果将80、90年代比喻成中国慈善事业的“农耕时期”,那么在经历了2014年的“工业化时期”之后,终于在今年迎来了慈善的“移动互联网时代”。徐永光解释称,互联网与公益有着天然的联系,因为互联网自带信息共享的特征,过往20年的发展,互联网企业用公益的手段(免费的信息共享、平台提供)做商业,但是未来的社会企业将用商业的手段来做公益。
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表示,以他所在的基金会为例,以往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约为45%到55%,但是就在2014年,网络捐赠达到了72%,这“令人吓一跳的数字”背后,恰恰说明了网络对于慈善具有颠覆性的影响。
不只是李劲,不少公益人士都认为,互联网的加入对于公益慈善可以说是“如虎添翼”。徐永光认为,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为公益组织、尤其是那些非公募的NGO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。他说,“以往在公益慈善领域,会有垄断现象,但是现在你很难垄断,谁做的好移动互联网用户就会支持谁,就会成为谁的客户(捐助者)。”
既然捐助者有了更多的自由,如何可以争取到捐助者也是更多慈善公益基金会思考的问题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推测,随着电子商务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使得“人人捐赠”成为了可能。他说,“因为捐赠本身来讲也是支配自由财富的一种手段,随着移动支付的出现,捐赠也变的很容易”。
但是,慈善公益在互联网新时代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。窦瑞刚以尼泊尔地震募捐为例表示:“在网上最容易筹到钱的是什么?是地震是灾难,比如我看到了尼泊尔地震死了那么多人,我非常的难过,然后在朋友圈转发,然后捐赠。但是去看看(以往)地震和灾难的捐赠项目,很多年都没有办法兑现(捐赠的目的)。”这就牵扯出了中国目前捐赠的现实性问题,即当下民众更多的是冲动型捐款。
对此,业内人士表示,应该引导更多的小额捐款人参与到持续性、理性的公益项目中。李劲认为,移动互联网时代,获得信息碎片化以及随机性,可能对公益项目的质量产生一些影响,相比地震这种突发事件,周期时间长、无法在短期内见到效果的公益项目面临着不小的筹资挑战。他由此担心: “移动互联网带来对信息诉求的随机性,会使我们忽略公益项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。”
阿里巴巴社会责任专家明宏伟表示了不同的意见,他认为“互联网对于公益所起到的作用仍处于原始阶段,虽然有例如阿里公益、腾讯公益等类似的网络平台,但是并没有做到依赖于公众的捐款和一个机构的发展和执行,来替代大企业捐赠人的程度”。他说,“为什么参与公益的人很少、公益做起来很难?是因为没有场景化。”
所谓的“场景化”,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韩靖的话说就是:需要创造一个很好的场景让捐款人乐意捐款。韩靖认为:“不能把捐款人看成是提款机,我们要尊重他,思考小额捐款的人他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捐钱。”
在本次论坛上,不少互联网人人士表示,“慈善”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,本着互联网思维的关键——用户意识为上,应该更加注重捐赠者在捐赠过程的感受和体验。